《二十四史》中的15個經典名句解讀(作文素材)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文素材 2021-01-17 手機版 | ||||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史記》到《明史》,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包含了4000多年的歷史,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編寫。有關德行教化、治國安民、修齊治平、選賢任能、為人處世之道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獵。 《二十四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們要順從天理,擇善而從,以下摘錄數則: 1、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ā稌x書》) 譯文: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所以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2、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后漢書》) 譯文:志士再渴也不飲盜泉的水,廉者再餓也不吃嗟來之食。 3、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后漢書》) 譯文: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祿不夠多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認為不要在官位俸祿上患得患失,而應去追求道德和學識的進步。 4、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元史》) 譯文:要修身,應先從心靈做起;要想要求別人,首先要求自己。 5、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三國志》) 譯文:仁義哪里是專屬于特定人們的,奉行它,就是君子;違背它,就是小人。 6、養心莫善于寡欲。(《明史》) 譯文:修養內心的好辦法是減少欲望。 7、欲不可縱,漸不可長。(《明史》) 譯文:欲望不能放縱,小錯不可令其滋長為大錯。 8、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后漢書》) 譯文:大丈夫要有遠大志向,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加旺盛。比喻人須立志,不怕困難,逆流而上。 9、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譯文: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使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并不衰減。 10、迷而知返,得道不遠。(《魏書》) 譯文:迷途知返,能夠醒悟過來往正道上走,離得道的日子就不遠了。 1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 譯文:指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意指勸導人改過。 12、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梁書》) 譯文:留給后代滿筐的黃金,不如留下一部經書。 13、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 譯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子孫,不是很好嗎? 14、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新唐書》) 譯文: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15、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濬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新唐書》) 譯文:希望樹木長得茂盛,必定要使樹根牢固;要想使河流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一定要多積累道德、仁義。 相關鏈接:作文素材
|
·語文課件下載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