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悲涼美景,感悟滄桑生命——《故都的秋》名師教學實錄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課堂實錄 2021-01-03 手機版 | ||||
張本平 師:(導人)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結尾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會對北方故都的秋產生如此濃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人文本,走進作家,品味這篇寫于80多年前的著名散文,解讀作家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來留住北國的秋天. (屏幕展示課題:故都的秋——品味悲涼美景,感悟滄桑生命.配樂《秋日私語》,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師:美文不厭百回讀.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自己喜歡或感受最深的段落 (請兩位學生分別選擇一段朗讀:一位女生,一位男生) 師:老師點評,現在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第一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即學生沒有都的段落)(師生齊聲朗讀) 師:關于散文,郁達夫有這樣一段論述:"現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我們只消把現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黑體字屏幕顯示)請一位同學讀一遍.(生朗讀) 師: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個性特質和情感世界? 生:讀出了郁達夫對秋的感受. 師:什么樣的感受? 生:喜愛。 師:具體的段落或語句是? 生:文章第一段,還有最后一段。 生:我讀出了作者喜歡安靜. 師:哪些語句? 生:第二段. 生:我讀出了作者喜好清閑,從"都市閑人"那一段看出來的. 生:我讀出了作者很會享受生活(大家笑). 師: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多會享受啊! 生:我讀出的是悲涼.整個文章都給人這樣的感覺. 師:既然是悲涼,那為什么還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生-..…?我說不清楚. 師:說不清楚不要緊,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先存疑. 生:我讀出的是孤獨,寂寞,悲涼. 師:是悲秋嗎? 生:應該差不多. 師:言為心聲,文字是心靈的外化,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從作家生命里流淌出來的,都是作家生命的體驗.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從朗讀中已經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個性和情感,有的還不完全準確,要獲得全面準確的理解,還是讓我們細細品味文章吧! 師:請看課文.作者在南方的時候,最懷念故都的什么? 生:(齊聲回答)"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屏幕 顯示) 師:郁達夫最欣賞北京的什么景色? 生: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秋草,槐樹的落蕊,秋蟬,秋雨,秋果.(屏幕顯示) 師:作者是以什么樣的心境來欣賞的呢? 生:凄涼的心情,懷念的心情.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泡一碗濃茶. 師:還有飽嘗一嘗.(黑體字屏幕顯示) 師:以上顯示的三個方面就是我們今天品味的重點,請每位同學選取其中一個點來品讀,作者為什么用飽蘸深情的筆極力頌贊故都秋天的悲涼之美?這表現了他怎樣的生命感悟?要求:品味語言,揣摩感悟;先獨立品味,而后同桌交流。 師: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第一個 師: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不只是故都有,我們安康也有,作者為什么懷念它們呢? 先看看前面的定語"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潭柘寺",這有什么特點? 生:這些特定地點的風景非常優美,很有情調. 師:只是這些嗎?請大家看注解.我再補充一些……(內容略) 生: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 師:那么,作者懷念這些地方,實際上是懷念什么? 生:懷念它的悠久、厚重、深沉。 師:蘆花是什么樣的花? 生:很小. 師:不僅小,從形狀到色彩幾乎沒有什么花的特點,非常樸素。那柳影有什么特點? 生:普通,平凡,很常見. 師:蟲唱給人一種什么感受? 生:一般只有野外才有,給人一種野趣. 師:鐘聲呢? 生:給人悠遠,古老,寧靜之感. 師:月夜? 生:給人浪漫,寧靜之感. 師:從作者懷念的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所營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囂,更具鄉野的寧靜和自然的境界.作者懷念這些就是懷念故都秋的深沉,寧靜,厚重,悠遠.而且,這"深沉的地方"并不僅限于名勝古跡,而是普遍到幾乎無處不在——存在于自然界里、不為人所關注的普通的生命里。 師:再看第二個方面,作者從故都秋的普通生命里感悟到了什么?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牽;ǖ. 生:側重寫顏色,他喜歡白色和藍色. 師:這些顏色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生:清新,素凈,淡雅. 師:你喜歡什么顏色? (老師這時候走進課堂) 生:白色. 師:一個人喜歡什么顏色,是與他的個性相關聯的.郁達夫逃避鮮艷:"牽;,而以藍色或者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顯然是在追求色彩的"淡雅".(屏幕顯示四種不同顏色的牽;) 師:牽;ǖ纳{已經是十雅淡了,他還要再強調一下什么? 生:"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屏幕顯示相像的牽;▓D片) 師:你們喜歡秋草嗎? 生:還可以吧.高興了就什么都喜歡,不高興了就什么都不喜歡. 師:可見喜歡或不喜歡什么與人的心情有關。(老師對著另一個同學問)你喜歡秋草嗎? 生:不喜歡,我喜歡青草.青草顯示生命的蓬勃,給人希望,讓人感到愉快. 師:是啊!青草顯示生命的蓬勃,引起生命蓬勃之感的,能激起內心歡愉的體驗,這是一種美的感受,秋草讓人想到枯黃,枯萎,那么,秋草一長出來就是枯草嗎? 生:不是,它是青草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變化才變成枯草的. 師:說得很好!枯草雖然表現出生命的衰敗,但同樣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學們,思考一下,郁達夫喜歡秋草是不是因為心情悲涼? 生:不是,是因為喜歡經歷了風雨滄桑的生命. 師:這就是郁達夫從普通生命中讀出的深沉!作者喜歡落蕊,又是為什么? 生:落蕊經歷了風雨,經歷了滄桑,這樣的生命也是深沉,厚重的. 師:寫北平秋天的樹和花,可供選擇的不計其數.但是,郁達夫卻只選中了并不艷麗的槐樹的花.郁 達夫所欣賞的,還不是長在樹上的生氣勃勃的花,而是掉在地上,快要消失了生命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作者"腳踩上去",感覺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作者直面生命的衰敗,產生出一種滄桑的生命感受. 師:作者為什么還要寫秋蟬? 生:這和前面寫秋草和落蕊是一樣的,是在肯定歷經滄桑的生命的價值. 師:理解得非常準確.植物如此,動物也是一樣的,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秋蟬留下的悲愴的曲譜,它把春的約會,夏的傳說,寫在生命的回憶里,告訴人們雪中的孕育,風中的成長,雨中的茁壯,歡唱的瀟灑.面對即將終結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是悲戚嗎? 生:不是,是贊賞,是肯定.因為,生命雖然即將結束,但它歷經風雨,深沉而厚重. 師:面對動植物這種"生命悲劇",作者感悟到的不是悲戚,而是一種生命的價值!故都的秋天,深 沉而靜謐,散發出一種閱盡人間滄桑的厚重.作者知道把秋的悲涼當做美來欣賞是有難度的,這一點郁達夫意識到了,所以他認為什么? 生:"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師:是的,他告訴讀者:秋的美,不是觀名花,賞美酒那樣隨便就能體驗得到的,以"半開,半醉的"心 境,是欣賞不了秋天的悲涼的美的, 師:那故都的秋要如何賞呢? 生:要飽嘗一嘗. 師:你是怎樣理解"飽""嘗"這兩個字的含義的呢? 生:故都的秋的內蘊,要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去感受,所以叫"飽".但它包含了中國幾千年的 文化內涵,如此厚重的內涵又是無法全部領會的,所以只能"嘗一嘗". 師:普通的字,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含義,承載了作者深厚而真摯的情感.那作者為什么偏要 租人家一椽破屋呢? 生:表現了作者的悠閑,閑適. 師:悠閑,閑適不一定非得要破屋呀! 生:破屋有滄桑感. 師:說得好!這是北平的破屋.北平是作者心目中的故都.文章的標題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古都的秋",而要叫做"故都的秋"呢? 生:北平不僅指一個客觀的地點,古都強調歷史悠久和古老,故都表明曾經的輝煌,有作者的主觀感情在內. 師:是的,作者對擁有上千年歷史的舊都,不叫北平而稱"故都",這本身就有著濃濃的歷史感,讓人聯想到北平悠遠的歷史陳跡,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這一切,都囊括在這個"故"字里了. 師:還有,作者不喝咖啡,不喝白開水,而是要泡壺濃茶,這又該如何理解? 生:濃茶人口的時候是苦的,但慢慢品味,就讓人回味無窮。 師:這正像作者欣賞衰敗的生命,欣賞故去的舊都,雖有悲涼,卻又意味無窮.通過以上品讀,我們還能認為作者欣賞故都的秋是為了表達悲涼的感情嗎? 生:不是的.是對深沉厚重的文化的喜愛,是喜歡歷經滄桑的生命. 師:所以,那種認為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或者認為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與悲涼,其實都只是一種直性思維,并沒有深入到作者心靈的深處,文本的深處去了解他的個性特質和情感世界. 師:現在,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你對本文作者的個性和情感的理解與領悟? 生:閑適、歷經滄桑生命的肯定. 生:喜歡深沉,厚重的文化,偏愛衰敗的生命. 生:喜歡淡雅的色彩,喜歡寧靜,心靈細致. 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郁達夫的個性特質:追求深沉,寧靜和自然.贊賞生命的滄桑和凝重. (老師走進課堂) (字屏幕顯示) 師:歷代文人,都是把秋愁當做一種人生的悲苦來抒寫的.而在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傳統的悲秋主題有了變,,那就是秋天的悲涼,秋天的衰敗本身就是美好的。詩人沉浸在清,靜,悲涼的秋色之中,卻并不感覺到什么悲苦,反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是在贊美滄桑的生命,擁抱滄桑的生命。 師(總結)1::這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黑體字屏幕顯示) 一位南方人,傾情北方故都的秋,并且傾情故都秋的清、靜、悲涼,是由于他感悟到人生的真況就在故都的秋季里,是由于他感受到歷經滄桑的生命所具有的靜美厚重,韻味悠遠。因此,故都的秋色,在作者心目當中是任何美景都無可替代的.作者對故都的秋,愛得深切,愛得真摯,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秋天,這北國的秋,.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黑體字和學生一起朗讀) "景物的美就是心靈與自然的融合."(屏幕顯示) 作業:散文的生命就是審美的,而審美的特點就是表達出作者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感情.這一點,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給了我們生動而深刻的啟示.希望同學們平時多一點觀察,多一點積累,能夠從獨特的角度去"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豐富自己的審美情趣,感受屬于自己的春,夏,秋,冬.。 【點評】1: 聽過好幾位老師講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得到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這篇課文要講好還真不容易.有些老師沿用"知人論世"的分析方法,從時代背景入手,聯系作者個人的遭遇,簡單地得出"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正是郁達夫心靈之秋的折射結論.還有老師認為"清…'靜…'悲涼"是本文的"文眼",于是便抓住五幅"秋景圖",大講"形散神不散"的寫作特點.這樣的教法,盡管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往往失之于膚淺,陷入一種"模式"或"套路",并沒有真正抓住《故都的秋》的內涵和特質.李曄老師講《故都的秋》,給人不一樣的感覺.導入新課就別開生面.老師既沒有從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開始,也沒有從解讀標題或第一段文章開始,而是突兀地把文章的結尾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去思考,去研讀.這才是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把學生的關注點和品味文章的觸角引向文本的深處,讓大家不得不去回答:愿意拿生命的三分之二去折換的秋天,到底是怎樣的秋天?可惜,許多老師在講《故都的秋》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把這最重要的一段忽略了,放棄了,甚至是回避了.然而,這是不可回避的.不把這一段話的含義搞清楚,就無法理解本文的精髓,就無法達到郁達夫的境界,就只能在那里不痛不癢地大講什么"悲涼,寂寞…'形散神不散".北平的秋,果然是"清""靜""悲涼"的——郁達夫也這樣認為.但一樣的"清…'靜…'悲涼",郁達夫卻有不同凡響的感受.教師的責任或者說本領就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體驗,領悟作者不同凡響的感受.李老師先引用郁達夫關于散文的一段論述,即"現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為這節課的教與學立下一個標桿,其4-2務在于發現作家的個性.表現在《故都的秋》中的作家個性必然是的超越"清""靜"和"悲涼"的感受. 【點評】2:接下來是初讀.初讀的目的在于感知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個性和情感.學生在自由狀態下的閱讀感知是多樣的,膚淺的,甚至會引來哄堂大笑.這是潛入文本的必經之途.可貴的是,老師在引導學生談了初讀的感受之后,沒有讓學生去尋找哪些景物表現了秋的"清""靜""悲涼",沒有讓學生去為"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知識概念尋找走進課堂 【點評】3: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品味文章.第一個方面:作家最懷念故都的什么?第二個方面:作家最欣賞北平的什么景色?第三個方面:作家是以怎樣的心情來欣賞的?這個思路無疑是正確的.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有思路,循路識斯真."只有沿著作家的或文章自身的構思路徑,才能挖掘到文章的真諦. 三個方面的細讀,品味,也不是平均花費力氣,而是把重點放在第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探討"作家是以怎樣的心情來欣賞的"?在這個環節上,老師以循循善誘的態度和及時精到的點撥,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家展開心靈對話,從而在更深的層面上感受作家對秋的理解,對生命的贊嘆.面對"清…'靜…'悲涼"的故都的秋,面對那些衰敗的生命,作家感受到的并不是寂寞,愁苦和絕望,相反,他看到了歷史的滄桑,看到了生命的價值,看到了故都的秋天所蘊涵的無限的生機.這正表現了作家的個性特質和精神境界.至此,作家為什么要以壽命的三分之二去折換北國的秋天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學生感受到的郁達夫,是一個身處逆境而精神張揚的人,是一個贊美生命,熱愛生活的人.這與寂寞,凄涼,悲傷有何相干? 【點評】4:李老師雖然用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學生探尋作品的精神內涵——因為有難度,但也沒有忽略對語言的品味.這節課沒有游離于文本之外的閱讀賞析,也沒有橫生枝蔓的拓展探究,而是緊扣文本,引導學生關注作家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對一些極富表現力的語句作了深入的分析.例如: 關于"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濃茶…'飽嘗一嘗"的含義的議論;關于"北平…'古都"與"故都"的比較,以及對文章末段的深究,都是走進文本,關注語言的表現. 《故都的秋》用了不少的篇幅來把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做比較,甚至還寫到古代以及外國的詩人,作家.李老師的這節課由于重點放在"品味悲涼美景,感悟滄桑生命"上,所以并沒有怎么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從好的方面說,是有所取舍,突出重點.但同時也暴露出本節課的一個欠缺,就是忽視了作品的表現手法.其實,本文在對比,襯托的運用以及構思上,都有上乘的表現.雖不必多講,點到為止還是需要的.從學生的學習狀態上看,學生的興趣是濃厚的,思維是活躍的,但缺少發現和質疑.這是老師的直線引導造成的——一個方向,直奔目標,急于解決老師設定的問題,而沒有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課堂上盡管發言踴躍,但相對平穩,缺少令人振奮的"突發事件",一切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這并不是新課程所樂見的.(趙明) 殷翼 |
·語文課件下載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