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浙江省溫州一模作文寫作指導:打破前見之錮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作文指導 2020-12-26 手機版 | ||||
2020年11月浙江省溫州一模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種前見!薄扒耙姟笔抢斫庹咴谡J識一種事物之前對事物的先行判斷或者理解。 有時,前見有助于提前認識事物,成為預見。 有時,前見妨礙全面認清事物,成了偏見。 對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 人文底蘊:人文積淀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學會學習:勤于反思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扒耙姟笔抢斫庹咴谡J識一種事物之前對事物的先行判斷或者理解,這是題目對概念的詮釋,這個判斷和理解與理解者的眼光和思維習慣等有關!耙磺欣斫舛急厝话撤N前見”,這是哲學家伽達默爾對“前見”的論斷。命題人對伽達默爾的話又做了進一步詮釋:“有時,前見有助于提前認識事物,成為預見。有時,前見妨礙全面認清事物,成了偏見!边@個詮釋正是命題人暗示的思考方向。 2.寫作任務的限制!皩ι鲜霾牧,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是題目給出的典型任務,這一典型任務要求考生針對材料中“前見”和認識事物的關系來展開,對前見的正負兩種價值形態(預見、偏見)進行分析、思考。 3.價值判斷的限制!坝袝r,前見有助于提前認識事物,成為預見。有時,前見妨礙全面認清事物,成了偏見!边@兩句是材料的重點,也明確了題目的價值取向?忌q證分析,區別對待,去發現、去認識、去關注前見,使之能發揮積極的預見作用;察覺到不合理的前見,及時調整,不斷擴大自己的視域,形成正向的預見性的理解,實現超越。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有時,前見有助于提前認識事物,成為預見。有時,前見妨礙全面認清事物,成了偏見。這是命題人給出的兩種判斷,考生可以選擇其一,也可綜合論證,還可以從“如何消除偏見,讓前見成為預見”等角度思考,可選擇的立意是多樣化的。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在對材料正確理解的基礎上,考生可以聯想到前見有助于提前認識事物,成為我們開啟理解的出發點,具有預見性,如“葉落知秋”“履霜知冰”等?梢月撓氲绞軞v史環境、歷史傳統、個體經驗等因素影響,難以清晰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事物,“前見”就成了偏見,阻礙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如“盲人摸象”“坐井觀天”等。也可以思考在理解事物時能覺察到不合理的前見,從而及時調整,不斷擴大自己的視域,向著更高的視域敞開,形成正向的預見性的理解,實現超越,從而達到使“前見”轉化成“預見”以避免“偏見”發生?忌穆撓牒退伎际亲杂傻。 3.文體選擇是自由的?忌梢杂洈⒆约旱囊娐勁c感受,寫成記敘文;可以就“前見”發表自己的議論,寫成議論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寫成散文,抒寫感悟和思考。 解題 本題屬思辨性新材料作文,旨在引導考生結合自身實際生活,圍繞生活中出現的“前見”問題展開討論,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引導考生對前見(預見、偏見)進行多層面(如社會層面、制度層面、文化層面、群體特征層面、個人經驗層面等)的思考分析,并能提供理性而又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且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拋卻偏見,使前見成為預見。 2.融合視閾,化“偏”為“預”。 3.打破前見之錮。 4.消除偏見,讓前見成為預見。 5.莫讓前見成偏見。 6.秉持己見,不囿于前。 …… 偏題立意: 1.要有前見,首先必相信自己。(立意走偏,題目引導的思考方向在“前見”和預見、偏見的邏輯關系上) 2.做事情要有遠見。(偷換概念,將“前見”偷換為“遠見”,“遠見”是正向判斷,“遠見”往往卓識,而“前見”可能是預見,也可能是偏見) …… ------------ 范文一:知有前見,守其本真 卡爾維諾在《樹上的男爵》中塑造了柯西莫“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入天空”的形象,提出“想要看清塵世,就應與之保持必要的距離”。扎根“經驗”的大地,“前見”不可避免,而我們應與自己的先行判斷保持必要的距離,如此才能摒除偏見,收獲純乎孩童的輕盈,看見世界清晰的倩影。 “前見”表面上是一種自然的提前解讀,本質上是不可控的,是在一定價值觀下對事物潛意識的定義,不僅縮小個人世界的邊界、蜷成萊索阿在《不安之書》中時刻驚慌的身影,而且還會對正確價值判斷造成滯礙。因為作為普通人,我們的價值觀不可能完美無瑕,沒有愛因斯坦所言“天才的沖動”,導致我們的“前見”很難成為“預見”而往往落入“偏見”,耽溺在自己的意淫中無法自拔。 這種自我的桎梏,往往要求我們心中向上“升入天空”的那一部分作出改變,可這何其困難。索爾仁尼琴因自身對民主政治的前見,寫作抨擊蘇聯的社會制度而被驅逐出境、開除國籍。他的預見本可讓他自豪,但他還是最終對克林姆林宮現在的主人低下了頭。他與他的民主愿望一起中風,死于一個充滿偏見的夜晚。正是因為放下偏見等于否定自我,想要克服它才是那么困難;也正是因此,不剝開歷史煙塵的褶皺去贊美那個寧愿從貴族生活出逃的托爾斯泰是幼稚的,不體察心靈具體而微的災難就推崇那個從勘破繁華走向寂靜佛堂的李叔同是輕佻的。他們為戰勝偏見而品嘗的痛苦,是泥于偏見的我們無法體會的。 雖然這個過程充滿血淚與不安,在這樣一個本性的預見逐漸轉化為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描述的“狂者”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自我否定的精神。我們自認為的預見,在“靈駒算法”的大數據下都化成了偏見的絲線,一圈一圈地勒住我們,最終困在“信息繭房”之中,像往常一般被飼以花樣翻新實則毫無變化的信息垃圾。要沖破這繭房,一定要摒除偏見之心,用孩童的天真觀察世界,收獲化繭成蝶的輕盈,守住人的尊嚴和本真。 我們不應踏入莎翁所言“充滿聲音而空無一物的世界”,不應在自我價值觀和經驗的泥淖里徘徊不前。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莫放“前見”之修蘆,礙“自我”之月展露光輝。斬去偏見的枷鎖,做傲立于理想國的君王。 點評一 本文立意緊扣材料,中心突出。文章在寫作過程中,從材料出發,緊扣題目和材料的內涵,方向明確,中心突出,全文圍繞“知有前見,守其本真”立論,論點鮮明,論證有力。材料豐富,內容充實。本文材料選材新穎,從文學作品《樹上的男爵》中的主人公、《不安之書》以及索爾仁尼琴、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的描述等論據中,強化了作者的觀點,并在結尾使用莎士比亞的名言再次扣題。層次清晰,深入淺出。文章先從提出問題“前見是什么”“為什么會落入偏見”進行分析,接著論述了偏見的危害,最后提出中心論點“一定要摒除偏見之心,守住人的尊嚴和本真”。 ------------------- 范文二:超而偏見,前而預見 在伽達默爾對“前見含于理解”的看法下,前見被當下學者剝離為極端的預見和偏見。對于這種時代下無法避免的手段,筆者竊以為:漫思超思為偏見,適仰前觀為預見。 “前見”是個體為削弱不確定性期望和失望而產生的心理手段。誠如薩特在《地獄》中所言:“他人即是地獄!眰體對于自我的前見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他人抑或外界對自我心性和預達期望的偏離及落差,這是生命保護自己的一種精神措施。而今天下熙熙,精神愈受重壓,“前見”已然成為當下值得燭心剖問的課題,既然必然擁懷之,那便索性處之。 “前見”妨礙認清事物,阻礙事物的發展不可否認。美國的“想象力贖金案”,試煉中自我期望的過度攀高等實例也確實說明了“前見”對事物具有所謂的“狹隘化效應”。 但究其根本,對于偏見的潛移默化,其本質原因是建立在“前見”之上嗎?正如加繆在《鼠疫》中說到的“對于道德的過分重視,反而成為對邪惡間接有力的褒揚”,對于自我的過分看重和對自我能力的不現實性規劃才是促使崩壞型“前見”成為偏見的根本,內心的漫思遐思才是撕碎事物的主謀。因此,對于“毫無根據的前見”的詭辯便不攻自破。 反觀預見,便是在合宜的距離下觀測前道的行為。在更深的程度上,如同《了凡四訓》中所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闭嬲念A見是基于當下看穿未來的可能性軌跡,這也要求當下的個體不可有“夢中不易說夢,醉中只覺陶陶”的迷茫,而當有根基性的現實作為參考,徹悟出在合宜的距離上遠觀的能力。 殘氈擁雪,旌節落盡,是蘇武在北海牧羊的身影;早期將苦難視為上帝的枷鎖,而晚年綻放人性的榮光是冉阿讓對前見的悸動。前見讓個體擁有“遠略之見”,讓個體擁有“天下為棋,一步三算”的深謀。不偏不倚的遠見在個體的塑造成形中有著不言而喻的作用。 同時,“前見”也是人們通往一種“陶世容物”胸懷的前標,是如同戴望舒“悟得天如何老,月如何缺”的對人生不確定性的豪邁曠達和對不確定性苦難和光明的平視與看淡。恰如其分的前見在從個體到社會的構成中,從肉體到精神的遙想中都不可被磨滅而熠熠生輝。 人們不當服膺深浸富含漫思遐想的“前見”,而當仰起高貴的頭顱,在恰宜的分度上感受可能的血與歌,共同建設一個“大同型期望社會”。 點評二 本文觀點明確,標題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文章開頭引入材料,點明文章中心后,用過渡語段,引出主體部分。隨后提出“前見不可避免,那就擁之以懷”。接著使用理論論證和事例論證的方法,先指出“‘前見’對事物具有所謂的‘狹隘化效應’”,進而“究其根本”;再通過具體事例闡述了“前見讓個體擁有‘遠略之見’”;最后提出了“共同建設一個‘大同型期望社會’”的期望。行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此外,能恰當引用文學作品中的名句,既使文章更有說服力,又為文章添了些許色彩。 ------------------- 范文三:轉換偏見,讓前見成為預見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種前見!鄙钪,有時,前見有助于提前認識事物,成為預見。有時,前見妨礙全面認清事物,成了偏見。善于思考,勤于理解,見微知著,轉換偏見,方能使前見成為預見。 肯于思考,高瞻遠矚,富有預見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基本素養。 誠如偉大的思想家王充所言,“夫閉戶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一個人如果閉目塞聽,不登高博覽遠望,那么和死人是一樣的。所以,高瞻遠矚,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基本素養。我們需要擴大自己的“視域”,跨越時間的巨大鴻溝,轉換偏見,將自己置入客觀的理解,以達到對理解對象的精準把握,不僅“明其所見,而且要明其所味”,確立一種超出彼此、是非兼懷的目光,使前見成為預見。 善于思考,從細微處預見事物的發展,有助于治國。 著名謀士朱升,總結經驗,高瞻遠矚,進言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國策,朱元璋積極采納,在這極具預見言論的指導下,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建立起強大的大明王朝?梢婎A見不僅是個人成功路上的助力器,更是一個國家取得成功的風向標。周恩來 《關于當前民主黨派工作的意見》中說:“在革命戰爭和階級變化的發展上,需要我黨有領導的預見,但證實這個預見的正確,還需動員全黨領導群眾在實際工作中循著這個預見的方向努力奮斗! 善于思考,勤于觀察客觀環境,能從細微處預見事物的發展,轉換偏見,方能使前見成為預見。 轉換偏見,預見成功。 隨著社會信息化、知識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具有正向的前見成為在社會中謀求發展的必備技能。正如著名歷史學家巴克斯頓所言,即使在人生中,也和下國際象棋一樣,能聰明預見的人才能獲勝。然而非正向的偏見,會阻礙個人、社會、國家的良性發展。西晉政治家江統看到亂臣賊子在邊關作亂,游牧民族大量內遷雜居的情況,著作徙戎論,告誡統治者及時徙戎,避免威脅中原政權的統治。遺憾的是統治者并未聽取建議,不到十年即發生五胡亂華,王朝一朝沒落?梢娨驗闆]有預見,視野局限的人即使擁有天時地利的條件也很難成就偉業。因此,只以自我視域觀世界,會產生武斷片面的認識,偏離事物的本質,而轉換偏見,使前見成為預見,方能取得成功。 因此在認識和理解事物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下所具有的“前見”的影響,若遮蓋了事物的面目,就會形成偏見。所以我們要善于思考,從細微處預見事物的發展,轉換偏見,不斷擴大自己的視域,形成正向的預見性理解,實現超越。 侯曉旭 |
·語文課件下載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