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報任安書》《屈原列傳》基礎知識梳理 |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備課資料 2020-12-18 手機版 | ||||
《報任安書》梳理案 重點實虛詞 第一段: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磨滅】 不可勝【盡】記 唯倜儻【卓越不凡】非!静煌瑢こ!恐朔Q【稱道】焉 蓋文王拘【拘禁】而演【推演】《周易》 仲尼厄【遭受困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被動】 厥【才】有《國語》 《兵法》修列【著述,編著】 大底【大都,“底”同“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有郁結之處】 不得通其道【實行其理想】 故述【追述】往事,思【使動,使......思】來者 退【退隱】而論書策【竹簡】 以舒【抒發】其憤 思【期望】垂【流傳】空文以自見【同“現”表現】 第二段: 仆竊【 竊:私下里】不遜【遜:謙虛】 近自托于無能之辭【辭:文辭】 網羅天下放失【散失】舊聞 考【考:考訂】之行事 稽【考察】其成敗興壞之理 下至于茲【此】 亦欲以究【探究】天人之際 通【通曉】古今之變 草創【草創:開始創辦或創立,起草稿】未就【就:完成】 會【會:恰逢】遭此禍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惱怒】色 仆誠【誠:如果】以著此書 則仆償【償還】前辱之責【同“債”】 雖【即使】萬被【遭受,蒙受】戮【侮辱】 文化常識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 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 論:議論文。史論,傳末作評,斷人善惡;政論,議論人世。 銘: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 記: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 序跋:序又稱“敘、引”,多在文前;跋多在文后。說明著作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或者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 章/奏/議/疏/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議以執議;疏以條陳;表以陳情。 說: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⒉剖符:書寫誓詞的竹制符契。剖為兩塊,功臣與皇帝各持一塊 ⒊丹書:用朱砂書寫誓詞的鐵制契券。 ⒋空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功立業,故稱。 ⒌牛馬走:舊時自謙之辭。 ⒍五伯:《荀子》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 翻譯 1.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 譯文:本來就是被主上戲耍玩弄,像樂師、優伶那樣被豢養,而被世俗的人輕視看不起的。 2.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譯文:古今一樣,在哪里有不受侮辱的呢?由此說來,勇怯強弱都是形勢造成的。 3.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譯文:我忍受著屈辱茍且活下來,囚禁在污穢的監獄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遺憾我內心的志愿尚未實現,如果平平庸庸地離開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傳了。 4.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譯文: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稱于世。 5.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譯文:這些人都是心情郁結,不能夠實行他們的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使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屈原列傳》梳理案 重點實虛詞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聽(聽覺)之不聰(明)也 讒諂(說好人壞話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惡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動)也 故憂愁幽(深)思而作《離騷》 猶離憂(遭遇憂愁,離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發語詞)天者,人之始也 人窮(處境困難)則(就)反本 疾痛慘怛(內心悲痛) 屈平正(使動,使……正)道直(使動,使……直)行 竭忠盡智以(連詞,表目的,來)事其君 讒人間(離間)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兩個被動句)能無怨乎 蓋(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狀,向上)稱帝嚳 下(名作狀,向下)道(稱道)齊桓 以刺(指責)世事 明(闡明)道德之廣崇(廣大崇高) 治亂之條貫(規律) 靡(沒有)不畢(全,都)見 其文約(簡約)其辭微(含蓄),其志潔(高潔),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稱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極大 舉(列舉)類(事物)邇(近)而見(包含、表現)義遠(深遠) 自疏(疏遠)濯(同“濁”)淖(泥漿)污泥之中 蟬(名作狀,像蟬一樣)蛻于濁穢(黑暗社會) 不獲世之滋(污濁)垢 皭(潔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雖(即使)與日月爭光可也。 文化常識 1.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2.帝嚳,傳說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是歷代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匯,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之一,號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譯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譯文:屈原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讒言諂媚遮蔽了雙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惡歪曲殘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懷)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譯文: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3.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譯文:他的志向高潔,所以他提及的事物芬芳。他的行為清廉,所以致死不能被接受。(他)自己疏遠污泥濁水,(像)蟬一樣從渾濁污穢中脫身(離去),遨游在塵世之外,不被塵世的污垢沾染,潔身自好不讓泥污沉積到自己(身上)。按照(他)這樣的志趣來推演,即使是日月也可以與之爭輝啊。 侯曉旭 |
·語文課件下載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師投稿】 |